上半年,湖南省株洲市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達到75.6%,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株洲市園區新引進、新開工、新竣工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分別為67個、67個、31個,分別占年度計劃的68%、68%、51%;工業投資增長57.5%,高于湖南省34個百分點,增幅居湖南省第二。
近年來,隨著中低速磁懸浮列車、渦油航空“玉龍”發動機、國內惟一的自主可控計算機整機、國內首條8英寸IGBT芯片、世界首列超級電容有軌電車和虛擬軌道列車(ART)等高端裝備先后在株洲問世,株洲以IGBT中國芯、動力組中國速度、航空發動機中國動力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全力爭奪行業話語權。
株洲市經信委主任劉海賓透露,株洲市正以創建長株潭兩個強國建設國家級示范區為目標,以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高端裝備創新為突破口,大力推進五大工程,打造面向全球的靚麗名片。
機制創新
創新突破離不開頂層設計。株洲市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加大對研究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形成產學研用結合,各部門協同推進的新格局。
強化政策引領。成立高規格的推進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出臺制造強市和“互聯網+”五年計劃,編制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智能制造專項方案,制定株洲市工業發展“12條”產業政策,從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品試證、推廣運營、人才培育、資金需求等方面,對高端裝備創新給予全方位扶持,已形成高端裝備創新的推進機制。
強化人才支撐。出臺并落實“人才30條”政策,大力實施頂尖人才引領、領軍人才集聚、緊缺人才倍增、企業家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支撐、基層人才特別支持、柔性引才匯智等七大工程,先后遴選領軍人才62名,培養核心專家289名,柔性引進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00多名,引進各類高技術人才4000多名,培訓各類人才5000多人次。
強化資金支持。大力實施“引金入株”工程,使駐株銀行機構達到29家,各類保險公司達到43家,小額貸款公司達到17家。2017年株洲新增社會融資規模達799億元,其中新增直接融資517億元,增長31%。深入推進產融合作試點,積極開展供應鏈金融、投貸聯動等模式,開通湖南省首家市州股交分所,470家企業實現掛牌,17家企業募集資金5.3億元。
推進企業幫扶。圍繞“幫在實處、幫在寬處、幫在深處、幫在高處”總要求,聚焦企業問題,圍繞企業需求,全面發力,努力營造穩定、公開、透明和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力爭突破
株洲市洞悉全球高端裝備發展趨勢,遴選出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重點方向作為突破口,以帶動基礎材料、基礎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實現突破,推進主機與零部件相互協調配合發展,切實提升制造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搭建創新平臺。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創新驅動示范市、國家創新型城市等三大平臺,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推動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目前株洲市已建成技術創新平臺309家(其中國家級33家、省級150家),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4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院士專家工作站10家。2017年新增市場主體3.7萬家,申請發明專利2709件,增長24%,每萬人專利擁有量達到10.2件。2018年,國創軌道獲評湖南省首家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湖南首家新能源電機創新平臺也落戶株洲,聯城控股、時代電子獲批國家級技術中心。
推進技術攻關。瞄準世界前沿科技,堅持以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著力突破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大力推進重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目前,株洲市17項技術成果已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兩機專項研發加快推進,南方公司渦軸—8D發動機等20項技術和產品入選湖南省推薦目錄,608所自主研制的1000千瓦級民用渦軸發動機實現整機100%設計轉速穩定運轉;中車電機、歐格瑞、時代電動等企業全面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電機、電池和電控三大核心技術;飛鹿高新等獲國家綠色制造集成項目試點,中車株機轉向架制造車間等9個項目獲國家首臺套技術裝備保費補貼,時代新材數字工廠獲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試點。株洲軌道交通產業已掌握高鐵的九大核心技術,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從“心臟”到“大腦”的大量原創核心系統和零部件都出自株洲。
觸發聯動
“未來株洲市將形成梯次分布、有序推進的發展格局和聯動效應。”株洲市經信委主任劉海賓如是說。
目前,株洲市正以產業園區為主陣地,以推進產業集聚為主方向,加快整合產業發展資源,增強高端裝備創新發展的承載能力。
按照產業鏈+態樹發展思路,株洲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園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園區體制機制、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產業招商、項目建設、營商環境、創新能力等全面升級,打造創新發展示范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和縣域崛起引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