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紡織服裝產業也經歷著轉型所必需的“痛苦”和磨礪,但是對于這個重要民生產業,國家給予了高度關注,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轉型升級中的紡織服裝產業由此增添了前行的動力。2009年,我們回顧了去年惠及紡織服裝行業的有關利好政策:
利好1
出口退稅率連續上調
2008年7月3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兩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調整紡織品服裝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該通知指出, 從2008年8月1日起,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這也是我國自2006年推出下調企業出口稅率外貿政策以來首次回調。
時隔兩個月之后,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再次發出《關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明確了從2008年11月1日起,國家適當調高部分勞動密集型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次的出口退稅回調也再次惠及了紡織服裝行業。具體來看,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出口退稅率由13%提高到14%,上調了1個百分點。
點睛之筆
2008年以來,國內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人民幣升值明顯加快、國外市場需求減弱以及國內銀根緊縮,紡織服裝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有的甚至不堪重負而瀕臨倒閉。此番狀況嚴重阻礙了行業企業的獲利能力。國家發改委的一組數據顯示,2008年上半年紡織行業出口交貨值3650億元,增長率為8.5%,回落了7.5個百分點。紡織服裝產業出口退稅率上調,有利于刺激該行業的出口,緩解企業的生存以及發展壓力,讓企業健康發展。
在2008年第一次上調出口退稅率時,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曾表示:“出口退稅率的提高,表明政府對產業形勢進行了周密調研。通過財稅和貿易政策的局部性調整,目的在于實現全局性的平衡。雖然只是兩個百分點的幅度,但這已實屬不易,它體現的是國家對產業進行積極扶持的姿態。”事實確實如此,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本身就是微利行業,利潤率在6%~7%左右,兩個百分點的上調幅度就相當于為企業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正當人們為出口退稅上調歡欣鼓舞時,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又給了行業沉重一擊。一些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珠三角地帶的企業因挺不過這個難關,陸續停產、倒閉。鑒于紡織服裝行業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國家相關部委再次發出通知上調該行業出口退稅率。
對于國家連續上調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的舉動,一些業內外人士認為只是“杯水車薪”,企業受惠程度有限。原因之一在于退稅率的上調幅度較小,趕不上人民幣的升值速度。
2009年2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會議決定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到15%。這是自2008年以來,第三次提高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率。
雖然,國家會一如既往地支持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但是對于廣大的紡織服裝企業而言,出口退稅率上調確實不是治本的方法,一味依賴退稅率上調顯然不是明智之舉。在這個命運抉擇的十字路口,抓住退稅率上調的利好政策,通過科技創新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強對自主品牌的培育,或許才能讓企業固本培元,實現可持續發展。
利好2
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出臺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認為,近兩個月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必須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這十項舉措涉及到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將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具體來講,會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點睛之筆
表面來看,紡織服裝行業直接受惠于十項擴大內需措施的幅度可能并不大。但是在十項措施中,明確提出了“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從長遠來看,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措施卻極有可能對紡織服裝的生產、消費、流通等環節產生影響,從而改變現有的服裝產業分布格局。對于競爭激烈的紡織行業而言,以上任何一個環節滯后,都會讓企業遭到致命打擊,其中關鍵在于這些環節都與基礎設施的建設相關。
同時,十項措施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將使農民直接受益。現在的中國還有9億人在農村,他們是廣大農村市場的消費主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市場的開發還不是很充分,農村消費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供挖掘。因此,隨著我國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特別是農村市場的開拓,這將使這塊“真空”市場變得極具潛力。
“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算得上是十項措施中的亮點,也算得上是十項措施對行業最大的幫助。長久以來,銀行就認為紡織服裝行業盈利空間小,對行業中小企業的貸款興趣不大,甚至持“排斥”態度。這就直接導致中小企業陷入正常經營難以為繼的困境,哪還談得上發展壯大?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說:“目前我國有很多服裝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處在關門或倒閉的境地,這對整個服裝產業來說是巨大的損失。資金信貸問題關乎著企業的生存,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十項措施中的相關措施“對中小型密集型的服裝行業來說,實屬陽光燦爛。”
利好3
促進輕紡業發展六項措施
2008年11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6項政策措施,簡稱“國六條”。
具體措施包括:增加各級財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支持市場前景好、帶動就業明顯、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輕紡項目,加大對信用擔保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緩解成本壓力;繼續適當提高紡織品、服裝和部分輕工產品出口退稅率,清理和取消涉及輕紡企業的各種不合理收費;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切實解決輕紡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加大輕紡工業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業升級等。
點睛之筆
在繼國家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國十條”)出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國務院又研究部署了促進輕紡業發展的六項措施。如此高密度扶持舉措的發布,實為少見。這不僅反映了國家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出手”快和準,也充分體現其大力扶持紡織服裝等重要民生行業態度堅決。
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影響非常嚴重,加速了紡織服裝出口下滑速度。其中外向型企業受到的打擊更具有毀滅性,很多企業紛紛將產品轉向內銷。據統計,2008年1~9月紡織品服裝出口下降1.85%,其中服裝下滑7.62%,紡織品增長10.16%。對于紡織工業就業人口來說,2008年出現了負增長,要知道連續多年來,紡織工業每年都會有一定量就業人口增加。
“國六條”在這個時候出臺,對于紡織服裝業來說是一場及時雨,特別是穩定并加大了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前有“國十條”,后有“國六條”,兩個措施前后呼應,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對中小企業實實在在的利好。紡織服裝行業中許多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長期受到“融資難”問題的困擾,此次“國六條”指出“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切實解決輕紡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從政策上給予中小企業融資保證。同時,這也將極大增強中小企業參與自救的信心。
例如,在江蘇省,2008年底前增加的20億元財政資金中,專門用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資金就高達10億元,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難問題。不久前,由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紡織振興規劃得以出臺。此次會議再一次提及“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
利好1
出口退稅率連續上調
2008年7月3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兩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調整紡織品服裝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該通知指出, 從2008年8月1日起,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這也是我國自2006年推出下調企業出口稅率外貿政策以來首次回調。
時隔兩個月之后,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再次發出《關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明確了從2008年11月1日起,國家適當調高部分勞動密集型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次的出口退稅回調也再次惠及了紡織服裝行業。具體來看,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出口退稅率由13%提高到14%,上調了1個百分點。
點睛之筆
2008年以來,國內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人民幣升值明顯加快、國外市場需求減弱以及國內銀根緊縮,紡織服裝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有的甚至不堪重負而瀕臨倒閉。此番狀況嚴重阻礙了行業企業的獲利能力。國家發改委的一組數據顯示,2008年上半年紡織行業出口交貨值3650億元,增長率為8.5%,回落了7.5個百分點。紡織服裝產業出口退稅率上調,有利于刺激該行業的出口,緩解企業的生存以及發展壓力,讓企業健康發展。
在2008年第一次上調出口退稅率時,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曾表示:“出口退稅率的提高,表明政府對產業形勢進行了周密調研。通過財稅和貿易政策的局部性調整,目的在于實現全局性的平衡。雖然只是兩個百分點的幅度,但這已實屬不易,它體現的是國家對產業進行積極扶持的姿態。”事實確實如此,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本身就是微利行業,利潤率在6%~7%左右,兩個百分點的上調幅度就相當于為企業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正當人們為出口退稅上調歡欣鼓舞時,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又給了行業沉重一擊。一些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珠三角地帶的企業因挺不過這個難關,陸續停產、倒閉。鑒于紡織服裝行業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國家相關部委再次發出通知上調該行業出口退稅率。
對于國家連續上調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的舉動,一些業內外人士認為只是“杯水車薪”,企業受惠程度有限。原因之一在于退稅率的上調幅度較小,趕不上人民幣的升值速度。
2009年2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會議決定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到15%。這是自2008年以來,第三次提高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率。
雖然,國家會一如既往地支持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但是對于廣大的紡織服裝企業而言,出口退稅率上調確實不是治本的方法,一味依賴退稅率上調顯然不是明智之舉。在這個命運抉擇的十字路口,抓住退稅率上調的利好政策,通過科技創新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強對自主品牌的培育,或許才能讓企業固本培元,實現可持續發展。
利好2
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出臺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認為,近兩個月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必須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這十項舉措涉及到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將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具體來講,會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點睛之筆
表面來看,紡織服裝行業直接受惠于十項擴大內需措施的幅度可能并不大。但是在十項措施中,明確提出了“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從長遠來看,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措施卻極有可能對紡織服裝的生產、消費、流通等環節產生影響,從而改變現有的服裝產業分布格局。對于競爭激烈的紡織行業而言,以上任何一個環節滯后,都會讓企業遭到致命打擊,其中關鍵在于這些環節都與基礎設施的建設相關。
同時,十項措施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將使農民直接受益。現在的中國還有9億人在農村,他們是廣大農村市場的消費主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市場的開發還不是很充分,農村消費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供挖掘。因此,隨著我國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特別是農村市場的開拓,這將使這塊“真空”市場變得極具潛力。
“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算得上是十項措施中的亮點,也算得上是十項措施對行業最大的幫助。長久以來,銀行就認為紡織服裝行業盈利空間小,對行業中小企業的貸款興趣不大,甚至持“排斥”態度。這就直接導致中小企業陷入正常經營難以為繼的困境,哪還談得上發展壯大?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說:“目前我國有很多服裝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處在關門或倒閉的境地,這對整個服裝產業來說是巨大的損失。資金信貸問題關乎著企業的生存,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十項措施中的相關措施“對中小型密集型的服裝行業來說,實屬陽光燦爛。”
利好3
促進輕紡業發展六項措施
2008年11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6項政策措施,簡稱“國六條”。
具體措施包括:增加各級財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支持市場前景好、帶動就業明顯、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輕紡項目,加大對信用擔保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緩解成本壓力;繼續適當提高紡織品、服裝和部分輕工產品出口退稅率,清理和取消涉及輕紡企業的各種不合理收費;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切實解決輕紡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加大輕紡工業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業升級等。
點睛之筆
在繼國家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國十條”)出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國務院又研究部署了促進輕紡業發展的六項措施。如此高密度扶持舉措的發布,實為少見。這不僅反映了國家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出手”快和準,也充分體現其大力扶持紡織服裝等重要民生行業態度堅決。
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影響非常嚴重,加速了紡織服裝出口下滑速度。其中外向型企業受到的打擊更具有毀滅性,很多企業紛紛將產品轉向內銷。據統計,2008年1~9月紡織品服裝出口下降1.85%,其中服裝下滑7.62%,紡織品增長10.16%。對于紡織工業就業人口來說,2008年出現了負增長,要知道連續多年來,紡織工業每年都會有一定量就業人口增加。
“國六條”在這個時候出臺,對于紡織服裝業來說是一場及時雨,特別是穩定并加大了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前有“國十條”,后有“國六條”,兩個措施前后呼應,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對中小企業實實在在的利好。紡織服裝行業中許多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長期受到“融資難”問題的困擾,此次“國六條”指出“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切實解決輕紡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從政策上給予中小企業融資保證。同時,這也將極大增強中小企業參與自救的信心。
例如,在江蘇省,2008年底前增加的20億元財政資金中,專門用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資金就高達10億元,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難問題。不久前,由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紡織振興規劃得以出臺。此次會議再一次提及“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